电大系统

首页 - 电大系统 - 正文

《阅读鲁迅》来了!

作者:温岭电大添加时间:2023-12-03 15:51来源:

期待已久的《阅读鲁迅》来了!

11月26日上午,学科融合 专家引领专业课程系列讲座第四期暨“湖畔讲堂”第八讲盛大启幕,浙江开放大学温岭学院的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一百多名学生和全体教师享受了一场思想和文化的盛宴。


台州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罗华从貌、才、情、思四个方面出发,让大家感知更真实的鲁迅,并在与鲁迅的心灵相遇中,感受生命和文学的力量

“文学仍然是我们今天可以疗愈自我的良药,同时也是一面镜子可以照亮我们的人生。”罗华教授分享了她对文学阅读的感受,“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深度阅读

在讲鲁迅之前,罗华教授解读了朱自清的《背影》帮助大家进入阅读文学的状态。《背影》是大家在中学时代所熟知的带领大家通过知人论世,解读和剖析作者表达的对父亲的理解、谅解直至与自己的和解,打破大家对《背影》“父爱”主题的刻板印象,也使大家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人们鲁迅的印象大多是一副“横眉冷对”的模样,著名画家陈丹青评价鲁迅“我喜欢看他的照片,他的样子,我以为鲁迅先生长得真好看”,还有萧伯纳先生称赞鲁迅“他们称你为中国的高尔基,但你比高尔基漂亮”,鲁迅先生自己打趣道“我更老时,还会更漂亮”。

你怎么看鲁迅?罗华教授选了不同年份不同场景的照片来展示鲁迅其实是一个生动、丰富、有趣的人。鲁迅先生还是个才华横溢的人,除了近300万字的文学家身份外,他还是个服装设计师、平面设计师、画家、书法家、藏书家、金石学家、翻译家等等,他多才多艺,涉及的领域广泛,是个很有魅力的人。

提及鲁迅先生,不免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我们今天为什么还需要鲁迅?”只要这个社会没有真正成为马克思所说的自由的幸福的社会,我们就一直需要鲁迅。我们今天使用的都是最先进的东西了,但人却不是具有最先进思想的人,所以人的改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鲁迅的逻辑其实是唯人主义,他一生都在思考怎样改变中国人,也就是“立人”。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所有鲁迅的文字,都是围绕着这三个问题,他是20世纪中国最痛苦的灵魂。他的反抗意识、孤独意识、怀疑精神和死亡意识也仍然是我们今天值得学习的

“没有鲁迅是不行的,但只有鲁迅也是不行的。我们都希望成为鲁迅,但不是人人都能成为鲁迅的。”

在对鲁迅的作品进行分析时,罗华教授选取了《朝花夕拾》《野草》《孔乙己》《狂人日记》以及杂文选篇,通过新视角,去解读鲁迅的思想,解读他为人处世的方式,解读他的哲学观。

罗华教授讲《朝花夕拾》,挑选了最具代表性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时间变化、空间变化人际关系变化和教育方式变化四个角度阐释了“生活的变化”是人生必由的成长之路,并询问我们是否都有自己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讲《野草》,选用《立论》的教学片段,把中国人习惯用“瞒和骗”虚构人生美好图景的社会现象展示得淋漓尽致讲《孔乙己》,从“空间的象征”这个角度,揭示人物关系的复杂和社会生活的荒谬仿佛阅读“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讲《狂人日记》,展示“文言小序与白话日记”“狂人与庸众”的矛盾与对立,通过多元化的视角,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吃人”的本质,教会我们忧患、怀疑和自省

正如诗人郑敏所言,没有可穷竭的巨著,只有思维的僵化和读解的死亡。罗华教授总结,鲁迅先生的文学值得用一生去研究,他通过文学表达思想,一生的创作围绕“立人”两个字,常读常新

罗华教授风趣幽默引人入胜的讲授,深受大家的喜爱,台下聚精会神,认真做着笔记,时而眉头紧,时而喜笑颜开,并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大家受益匪浅,不仅获得了对鲁迅先生更具体、更深入的认识,也深刻理解了今天阅读鲁迅和发扬鲁迅精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