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州电大迎来一次特殊的采访,来访者是来自新华社的记者王俊禄,他受《半月谈》杂志委托,在全国两会期间专门采访台州电大在推进社区教育、农民教育方面大力服务“三农”和取得的成效。《半月谈》杂志2014年第四期以“两会特稿:民生,刷新2014”为题进行了报道,并附了全国人大代表林燚的点评,《台州日报》3月5日头版进行了全文转载。

《半月谈》是中宣部根据新时期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委托新华社主办的、面向广大基层读者的重要党刊,发行量和影响力一直雄踞全国时政报刊之首,被誉为“中华第一刊”。鉴于其影响力,台州市委宣传部在外宣快讯上将有关台州电大办学的“两会特稿全文”发给了市级和县市区领导,进一步扩大了影响。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的当下,台州电大办学业绩作为全国基层的先进典型,被列入全国两会特稿,这是台州电大史无前例的荣誉,也是浙江电大,乃至全国电大系统的至高荣誉。
《半月谈》杂志原文如下:
多少梦想在这儿绽放
近年来,浙江省台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创新办学理念,打造开放型大学,帮助一大批农村青年和外来务工者从这里重新出发,成为创业致富路上的排头兵。
台州市椒江区海门街道岩头村地处医化工业园区,以前百姓没少受化工恶臭的“罪”,地里种出的蔬菜瓜果也没人敢买。村支书李玉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07年开春,村里接到通知,台州电大与农办系统合作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项目。李玉正眼前一亮:可以学学种苗木嘛,既能改良土壤,又能带领乡亲们增收。
李玉正报了名,学的是园艺专业。拿起丢弃了近20年的书本,李玉正利用电大远程教育网络,参与在线学习。按老师布置的“作业”,他在村里搞了块试验田,现学现卖,将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村民。他还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参与台州市沿海盐碱地绿化研究,并组织村民一起承包了50亩沿海土地种植桉树。
由于带领村民致富成绩突出,李玉正在参加浙江省优秀村干部公务员考试后,被正式录用为乡镇公务员。
李玉正就读的台州电大目前有13300多名在校生。2010年6月,台州电大跻身全国首批33家地市级示范性电大,是浙江仅有的两家之一。
“台州电大要成为平民进步的阶梯、教育公平的砝码、求学者充实自我增进技能的补给站。”台州电大党委书记、校长潘先考认为,人的潜能基本平衡,需要的是对个性和特长的挖掘。
由于高考失利,椒江区三甲街道保家村青年施培友一度很消沉。后经人介绍,他到一家缝纫机厂做采购和管理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开始偶尔还惦记一下自己的“大学梦”,但时间久了,梦想淡了,认为自己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2009年,听到台州电大招收农民大学生的消息,36岁的他心动了,但又怕人笑话。几番思想斗争后,他报考了市场营销专业。
一年的学习,让他知道了企业管理与产品营销是怎么回事,并萌生了自己办企业的想法。后来在班会上,他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没想到同学们十分热情,尤其是一些办企业的同学,积极帮他分析行情、设计方案。不久后,他辞去工作,自己开了一家水暖阀门配件加工厂。
万事开头难。施培友既当工人又当老板,既要生产又要推销产品。虽然紧张劳累,但心里高兴。由于质量好,他的产品在行业内很快就小有名气,供不应求。半年后,他增加了两台设备,招聘了4名工人,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
涌泉镇33个行政村,村村种柑橘,种植面积达4.8万亩,年产量超过7万吨。冯贻法也是种橘大军中的一员。在多年的柑橘种植生涯里,令冯贻法最难忘的,莫过于丰年不丰收——曾经5毛钱一斤还无人问津,只能烂掉倒掉。他深刻意识到,品牌化运作才是农产品的出路。
2002年,他注册成立了涌泉柑橘产业合作社,引进新品种,提高科技含量。作为发起人,后来他又将合作社的“忘不了”商标无偿贡献出来,带领村民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分级包装、统一使用品牌。经过几年的发展,“忘不了”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柑橘价格每斤翻了十倍以上。
事业做大了,冯贻法却更冷静了,他感觉自己急需进一步充电。2009年,他进修了台州电大的园艺专业,两年内完成了全部课程,并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把遭受冻害的橘园改造成了草莓观光园。
“虽然是一个农民,但我这辈子过得很充实!”冯贻法说,只要不断学习,农村的创业天地是十分宽阔的。
潘先考认为,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加快,个体只有不断接受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而开放大学为人们建起了一座纵向贯通、横向联结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尤其在推动基层群众创业致富方面,电大大有可为。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温岭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林燚点评:台州电大作为全国基层电大的一面旗帜,坚持的办学理念是以卫星电视、互联网为载体,联合高等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探索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统筹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面向社区、农村的继续教育,努力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各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高质量的教育和学习服务。特别是发挥自身优势,完成普通高校不能完成的教育任务,为基层输送了大量“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令人赞赏。
|